2018-08-23 21:38
走进Xcelerator超级对撞¹º,探秘小米•时代艺术科技大展
TAIMAY专稿
摄影/泊霖
2018年8月12日周日下午,“Xcelerator超级对撞¹º 小米•时代艺术科技大展”在位于华熙Live•五棵松的北京时代美术馆隆重开幕。该次展览是由北京时代美术馆和小米公司共同主办,华熙国际投资集团、华熙LIVE共同协办的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探索性展览,也是北京时代美术馆为建馆十周年所筹备的系列活动中的重磅展览。该次展览共展出10组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展期至2018年10月14日。
本次展览邀请到了美国南加大电影艺术学院(USCSchool of Cinematic Arts)Jaunt VR 电影实验室技术总监苏少禹和美国NASA SETI A.I.R. Program总监,跨领域艺术合作先锋人物CharlesLindsay担任共同策展人。参展作品主要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西班牙、希腊等8个国家的十组艺术家,其中包括被认为是媒体艺术的奠基人之一的加里·希尔(Gary Hill),曾带领团队为 2016 里约奥运会打造炫目的 " 东京八分钟 "的真锅大度(Daito Manabe),签约摩登天空MVM视觉厂牌的本土新锐新媒体艺术团队Pink Money,还有刚刚完成在休斯敦德克萨斯夜艺术节(Day for Night Festival)上作品展出的来自美国的VT proDesign,曾是新美术馆(纽约)艺术和科技孵化器NEW INC成员的来自法国的Vincent Houzé,由英国的ElliotWoods和韩国的Mimi Son共同创立的Kimchi and Chips韩国新媒体艺术组合,已经在70多个国家的世界级音乐厅、博物馆、画廊和音乐节,完成了数百个声音装置和演出的来自西班牙的Francisco López,多次与多个国际性组织进行大型作品创作的来自希腊的Esmeralda Kosmatopoulos、来自中国的新锐数字媒体艺术家罗捷亮及新锐数字媒体艺术家与视觉设计师张味迪。
8月21日下午,在主办方有关负责人的热情陪伴下,我们走进这一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大展,为您带来精彩的独家图片。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在展览期间前去现场亲身体验。您可先关注北京时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获取购票信息。
作品01 | 删除现实2018
艺术家
Daito Manabe
真锅大度
《删除现实2018》
沉浸式互动激光视觉空间
2018
作品介绍
当观众通过滚动圈观察空气中的激光时,这件作品才最终趋于完成。隐藏的图像看起来如同3D计算机图形,虽然人类的大脑无法处理这些视觉效果,但它们仍然是“现实”的一部分。艺术家想要通过创造实时图像挑战“人工现实”、“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概念。这一技术所证明的“现实”是感知上的现实,一种在物质世界中不存在的现象。然而,观众在这个装置中通过滚动圆圈的图像捕捉到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瞬间。
作品02 | 加速绘画
艺术家
Gary Hill
《加速绘画》(三件作品的组合)
混合多媒体装置
2016
作品介绍
作品以1960年贾斯培·琼斯的同名作品为参考。两台投影仪形成的镜像投影域将立体画布拉伸成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形状看似是被两个球体撬开。“球”中置有微型摄像机,用于记录空间和观看者。两个小型投影仪安装在铝结构中并从铝结构的侧面延展至两个画布形状的分界处,以极端的角度在表面投影,形成高度扭曲的抽象图像。《加速绘画》以《画与两个球》(根据贾斯培·琼斯的同名作品创作)为开端,如同对传统绘画历史对话的一次抛掷,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对话包含了对绘画本身问题的认识论楔形。我们可以把这些作品看作是表演性绘画,因为观众的存在/形象被嵌入到绘画中并能够调节绘画(至少在表面上)——使观众暂时性的成为绘画的一部分,也成为绘画问题的一部分,也是问题的加速度。绘画成为一种监视,成为虚无,甚至画作本身也无法摆脱无数眼神的注视。
作品03 | Telestron
艺术家
VT Pro Design
《Telestron》
沉浸式剧场
2017
作品介绍
Telestron是一个沉浸式的剧场场景。置身于名为Telestron的神奇暗室中,机器人导体通过自然力量创造变革性体验,利用几何照明环境,形成象征性的昼夜循环的效果。该作品是VT团队与团队的亲密伙伴GMUNK一同为休斯敦德克萨斯午夜艺术节创作的,Telestron探索了光的缺失和存在,以及光是如何定义空间的。团队希望营造出戏剧性的效果,为此他们使用了两个Kuka 210作为机器人导体,利用巨大的、组合的几何阴影来操纵各种光源,在整个空间中投射出色彩斑斓的光影阵列。其创造出的效果可以让观众体验昼夜循环(日出、正午、日落和午夜)。
作品04 | 光之屏障
艺术家
Kimchi and Chips
《光之屏障》
凸面镜,投影,扫描
2017
作品介绍
作品《光之屏障》通过光场投影技术产生的数百万的校准光束在空气中制造出光的幻影。“光障”一词引用了狭义相对论的理论,狭义相对论定义了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新边界。它限制了物质的运动,使任何实在的物体运动速度都超不过光速,并通过著名的质能等效公式指出物质和光是如何交换的。物理图形序列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穿越光的屏障,数字形式超越现实的局限,进入物质世界。《光之屏障》探索了数字形式的物理性质,同时将数字本身带入一个新领域。最后,物质形态再一次穿过光障,传递到下一个现实。艺术家们受到印象派画家的启发。印象派画家对自然光的痴迷促使他们通过笔触探索色彩和时间感,他们的双手成为运用绘画技巧的工具。印象派画家对相机的发明做出了反应,创造出了“无观看媒介”的作品,并找到了捕捉物理现实瞬间性的新方法。与此相似的,泡菜和薯片(Kimchiand Chips)痴迷于数字光并进行了探索,将技术运用到数字系统中,从而创造出一个无隐式观察者的影像。在基于绘画或屏幕的作品中不存在平面图像或“透视窗口”。相反,装置令这些影像脱离画布,在空间中创造出具有物质性的稍纵即逝的效果。它创造出的漂浮的图形物体可以被描述为“全息图”,这与其他系统有些不同。它用冷凝的光线创造出固体形状,将光线聚焦到3D空间中被雾驱散的位置,从而产生图像。
作品05 | 脑电场域
艺术家
Pink Money
《脑电场域》
联动装置(特斯拉线圈、蓝牙等)
2018
作品介绍
在多通道的感官世界中,人类可理解、可编辑、可定义的媒介形式越来越丰富,相较之下传统的⾃然语⾔交流的局限——也就是⽆法真正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复杂情感越发凸显。可随着交流媒介如何发展,只要个体意识存在,⼈类之间的交流就永远⽆法准确⽽深度的解码彼此内⼼深处的真正意识,这种“输⼊”与“输出”的不平衡也正是刺激着⼈类⽆穷尽的表达欲望的诱因。脑波的直接交流是交流媒介的终极概念,因为脑波包含了包括不限于各种感官接受的信息、客观意识处理信息的逻辑以及⼈类的主观情感。脑电场域(Mindwave Arena)通过将脑中的微弱电流放⼤为⾼达数百万伏特甚⾄可以击穿空⽓达到可视的雷电,雷电的交织也正是脑电的交织,⽽这种交织也正是我们对终极交流⽅式的臆想。
作品06 | 流体结构360
艺术家
Vincent Houzé
《流体结构360》
沉浸式的互动空间
2018
作品介绍
《流体结构360》是一件沉浸式的互动装置,它探索了稍纵即逝且无定形的形状是如何在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刺激下交互反应的。流体形状在作用力和碰撞下不断弯曲直到断裂,再重新组合成新的聚合体。最终形成变幻莫测神秘而又熟悉的景观。
戏剧化般的数据可视化突出了流体形状及其运动的内部结构。运用计算机视觉,使观众成为整个作品呈现的一部分,在作品上留下暂时的物理痕迹,最终又归于消逝。该系统由先进的流体求解器驱动,能够实时处理形状受到的力和制约。
作品07 | 符号实验 v1.0
艺术家
张味迪
《符号实验 v1.0》
虚拟现实/互动沉浸式环境
2018
作品介绍
“符号实验 v1.0”是一个虚拟现实沉浸式互动体验。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解构和建构了带有叙事性数据的中国八十年代海报,将他们抽象化和可视化。中国80年代的海报强调了数字时代来临之前手作的质感。将这些搜集到的素材虚拟化,意在将分解的这些视觉符号系统重组和衍生成沉浸式环境中时间和空间的错位和转移。这个体验模拟了碎纸机的潜在机制将有效信息条形碎片化,再将这些信息以拆解的中文字符的形式重建。在体验中流动的环境与空间中的物体的行为,排列组合的视错觉,和实验声音设计交相辉映。沉浸者(观众)可以通过VR手柄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任意翱翔并参与其中的人机互动。在沉浸者的互动体验中,这些被艺术处理后失去本来意义的符号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从而提供了新的叙事可能。
作品08 |
艺术家
罗捷亮
《机器干涉》
艺术家:罗捷亮
受助于实验性可视化实验室,乔治.拉格迪教授
技术总监:邱伟豪
2018
作品介绍
机器干涉是一个人与机器互动的装置,通过拍照的形式来探索虚拟与真实世界的边界。整个装置包括 3 台地面机器人, 5 台 AI 拍照手机,以及 125 台装饰性手机。所有手机被安置在 5 个不同的空间矩阵中。地面机器人会不断的对空间中进行人脸识别的探索, 将拍摄的人脸发送到服务器端。 AI 拍照手机实时捕捉环境中的声音,通过触发音频来进行拍照。所有的照片会在 3D 的虚拟空间中进行重新的排列,来完成一个动态美学结构的塑造,并且投影在高清显示屏幕上,来完成与现实世界的闭环 。
作品09 | 无题 #363
艺术家
Francisco López
《无题 #363》
声音艺术装置
2018
作品介绍
该作品以原创未公开的环境录音的多代演化为创作,并于2018年夏天在Dune Studio(洛斯德伊嫩)进行编辑,重编,创作,混音与完成工序。作为声音艺术家,其作品的形式彻底取消了任何视觉因素。在完全黑暗的正方形空间里通过多声道沉浸音响系统,使观众体验身临其境在多个不同世界中。
作品10 | 十五张嘴
艺术家
Esmeralda Kosmatopoulos
《十五张嘴》
装置
2018
作品介绍
《十五张嘴》探究了人的身体与电子设备之间的关系,并继续深入讨论“手”在后互联网时代成为了具有交流功能的新角色。这个正在进行的项目于2016年初开始,作品旨在构建人们在时空中用手机发信息时的手势的广泛视觉库。该作品以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的作品 "Fifteen Pairs of Hands"为参考,也由十五对作品构成。纽曼的装置向我们传达了人们可以用手而不是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多种方式。相比之下,艺术家Kosmatopoulos质疑我们嘴唇的发声动作和姿态被玩手机时拇指的运动所取代时身体情绪的丧失。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展出的一系列手型雕塑是在当地与中国的工作人员们一同为展览专门制作的。随着计算机交互作用的增强,手机已经成为了拓展人类能力的人体的延伸。手成为了虚拟的嘴,在虚拟空间中将消息从一个屏幕传达到另一个屏幕,其中不再需要有声语言甚至不再需要肢体语言的存在。在这个逐渐演化为用“手指”说话的时代,这个作品想要挑战“说话”这个词本身的传统定义。
来源:TAIMAY
最新文章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