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8 00:26
[ 會畫 - 刘礼宾个展 ]在北京开幕,四年佳作首次亮相
艺术家刘礼宾在展览现场
艺术家刘礼宾个人作品展[會畫]于4月7日在北京的大宝堂开幕,展出了近4年来创作的作品11组63件,其中亦包括标志着“会画”开端的两幅色粉作品《猫》、《杯中物》和两件大型册页作品。开幕当天,来自各界好友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同事纷纷祝贺艺术展成功举办。
艺术家刘礼宾系美术史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聊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美术批评家学会学术委员。据悉本次展览是刘礼宾从事艺术创作以来的首展,展览期间已有多件作品被收藏。
艺术家的好友蒋文博先生发来一篇贺文能帮助大家快速认识刘礼宾其人其艺:
戊戌春月,刘礼宾君在京首办个人画展,看似偶发,实则必然。
其人精瘦,须糙发乱,细眼微眯,不掩清眸。行状弱不禁风,止则沉静如水,内心磅礴气息,可见一斑。古人之艺境,我辈殊难揣摩;而今人之实验,同样不知心。礼宾由古今两端入手,浸淫其间十余年,做当代艺术口述史、民国美术观念史、西方艺术理论概念史,条分缕析,建树丰硕;策展研讨,身体力行,介入当代文化艺术建构。繁琐辛苦,如农夫耕作,若心底不存林泉高致,想必难以为继。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乃重精瘦其心。礼宾每日跌坐,静观己息,以期澄明悟道。由其心之所向,日思夜念,遂诉诸素绢,画为心语,乃见其真。
文博谨贺
2018-4-7夜
嘉宾 | 合影
另有一篇采访文章,包括了艺术家对此展绘画作品的一些阐释。如下,供参考。
刘礼宾发在朋友圈的画,很多人是不理解的。可能其中的大部分在图像的层面上看起来并不“美”,而他自己特别得意“会画画”了。他解释“会画”的四个意思:
遇到绘画;
借画会友;
开会画的画;
“不会”画的画法。
2018年4月7日,刘礼宾作品首展“会画”,将于大宝堂开幕。精选4年来创作的11组63件作品,其中包括标志着“会画”开端的两幅色粉作品《猫》和《杯中物》,和两件大型册页作品。
他将自己画画的方法归结为“笔笔相生,物物相生”的内观写生。这种源自古老传统的东方智慧如何物化成纸面上的图像?它与今天的图像学方法又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和会画的刘礼宾聊聊。
你的画不管是从图像上还是背后的逻辑显然是跟主流美术史不一样的。
刘礼宾:对于今天的美术史来说,知识很重要,人们会讨论他画的是哪里的山,哪里的水。但是不同的人会看不同的东西,气聚成型,最后形成一个形状,我们说的内丹、气脉运行的问题,都会呈现在你的画上。如果用中国的画论去看,画画的过程就是一个聚气或者疏通气脉的过程,最后形成一个形象而已。
作为学院的批评家,你的身份是代表着逻辑和理性的。这个思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刘礼宾:2014年5月14日,我在深圳,去参观一个朋友的画展。回到宾馆以后,我就想自己画一画,随手拿了个小纸片随便勾。画完以后觉得很舒服,一高兴我就又画了一张。一张小猫,一张“杯中物”,这两张这次都会展。我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色彩,但是我想为什么我能画出感觉还不错的画来,可能和我的经历有关。不管是读书还是策展我都在看画,其实我是通过策展和观看,视觉能力被提高了。虽然之间没有机会下手去画,但是我知道怎么样能通过各种方法把它搞成一张有意思的画。从那时候开始就天天画,画起来了。
是怎么把宗教体验放在绘画经验里的?
刘礼宾:我打坐有五六年的时间,比画画早。打坐本身就是修炼和调整身心的节奏。慢慢地看古代的画论,就跟之前不一样了。加上对绘画认识的提升。就找到了“笔笔相生,物物相生”的方法。在西方美术史中,达芬奇、缇香、委拉斯贵兹都有类似方法生成的作品。
这个对你的策展和研究有没有影响?
刘礼宾:画画的过程中明显地提高了我的眼力。如果不去从事这样的工作,仅仅是以观看的方式去体会,可能到达不了对细节,对痕迹,对物质材料的把握。以前看画只看个大概,看个整体的气象,现在还会注重它的细节,对这种细节的把握会更加敏感。
刘礼宾:这当然是一套方法,而且这套方法在我看来是有渊源的。只不过我们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很少用这种方法。“应物象形”不是是说这里有一个石柱我就画一个石柱,它可能只是一个诱因。它不像那种理性的方法,你每时每刻都活在生成这个最终图像的过程当中,它和你的身体和心态的调整是密切相关的。这对理解古代绘画、画论的都有很大的裨益。
现在的考试制度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就像神箭手一样,你射个八九不离十就能考上中央美院,要是射七八不离十,可能考上四川美院,它是在一个体系下的评价标准。我的这套方法基本可以概括为射哪指哪。
这个方法一是对教小孩画画挺好的,第二是可以打开你既有的经历。你可以是医生,可以是商人,可以是工程师,这些经历在以往的艺术教育中都是被浪费的。他们认为这些东西跟绘画都没有关系,“我要从头开始去学绘画”。他们去学画几何体,往往坚持不下来。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这套方法可以连结到古代的画论和文献,“外师造化,内得心源”到底是什么?“笔墨当随时代”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至少给大家一个提示,甚至是六法,怎么是“应物象形”?现在一致的看法是画得像,这么看可能是跟大家想的不一样的。
20世纪,现代主义的一套方法进入中国之后才有了现在的美术史。作为一个80年代的人来说,我应该怎么快速地进入20世纪之前这套中国系统?
刘礼宾:这套方法对任何人来说都能快速地感受到。一个途径就是自己看画,面对《富春山居图》,后世的藏家们能达到如痴如狂的状态,这肯定不仅仅停留在文学化的描述层面。再一个就是自己画,有很多画论的作者尽管不是非常知名的画家,但是他至少会写书法。他都有这种对纸笔的体验和体悟。今天我们说一个新词是“时间经验”,有体悟的人和没有体悟的人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这种体悟,从美术史到美术史,从知识到知识是很难感受到这个过程中身心变化的。当然最系统的方法还是去阅读学习。
20世纪的艺术批评中,图像学和社会学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你的创作似乎很难放到这个逻辑里。
刘礼宾:我很少去看现有的符号学或者图像学本身是怎么研究的,而我看的往往是这种方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学科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渊源和所要针对的对象。比如说用图像学去研究西方的圣像画,这些领域适合于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如果这些知识放在山水画上,山水画本来具有的东西可能被破解掉了,甚至就有点削足适履了。
研究佛像可能用的是营造法式的方法,可能我用的就不是图像学的方法。佛像的制式很严格,“十好法相”是不能被创新的。这和埃及有点像,正面率是和宗教信仰、政治格局、等级制度密切相关。他只是在这个格局中做一些细小的变化。有的人认为这是限制,是保守,其实我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所有的艺术形式,只要是有实体的,肯定是有限制的。我并不认为一个搞多媒体的比一个画工笔的更精彩。这只是一个时代赋予的新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高低的问题。
作品 | 展厅
展览信息
【大宝堂「微聚」第十三回】
【大宝堂「微聚」第十三回】
《會畫 ——刘礼宾个展 》
开幕时间:2018.4.7 14:00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 7号院北纬40度1期10/2/101
联合出品:大宝堂 大道融元 跃海新宇
媒体支持:UCan 艺术与财富
摄影:泊霖
来源:TAIMAY.COM
最新文章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