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朱金石作品展「时间的船 / 拒绝河流」开幕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空间于2018年3月10日推出艺术家朱金石个展。

第一空间展出艺术家大型宣纸装置作品“时间的船”,气势恢宏,举重若轻,凝聚了艺术家从1988年以来装置艺术探索的简朴用心。

第二空间的“拒绝河流”则精选了朱金石1980年代初到今天的抽象绘画艺术,尤其突显他近十年独领潮流的“厚绘画”。




朱金石
Zhu Jinshi

时间的船 / 拒绝河流
The Ship of Time 
Rejecting River Currents

开幕 Opening:2018.3.10,  16:00

2018.3.10—4.30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第一空间 / 第二空间
Tang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1st /2nd space


▲宣纸装置作品“时间的船”


▲艺术家朱金石宣纸装置作品“时间的船”局部


▲艺术家朱金石“厚绘画”作品细节


▲艺术家朱金石“拒绝河流”展览

回顾朱金石过去四十余年的艺术实践,抽象绘画与观念装置艺术是两条互为平行又对抗的延展脉络。朱金石的创作从抽象绘画开始,装置艺术脱离绘画而独立,又赋予绘画新的形态。只有把两者联系起来观看,才能直观触及到朱金石作品中令人震撼的美学价值。

朱金石的绘画创作最先受现代主义的影响,他的三件作品在1979年中国首次前卫展览《星星美展》中展出。作为中国最先开始抽象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朱金石最初尝试以随机性的笔画和有限的颜色来创作抽象画作,并逐步发展出今日独具一格的重色厚涂的“厚绘画”风格。他一反西方90年代之后的构成主义、新几何主义的抽象绘画主流,在过往二十多年北京柏林往返中,宏观比较了艺术之间的差异,尽管里希特(Gerhard Richter)、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佩尔·柯克比(Per Kirkeby)、白发一雄 (Kazuo Shiraga)80年代的强势风格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但当他2000年后重归绘画时,则更加关认同阿尔伯特·厄伦(Albert Oehlen)、塞西莉布朗(Cecily Brown)等新锐艺术家的创作方向,注重自己的体验,无视传统抽象主义的单一理念。  

“与现代抽象主义的形式韵律主要依赖自我表现的笔触魅力不同,朱金石“厚绘画”的表现力更多地来自物(颜料)自身的倔强和流变。”(高明潞语)他以强烈、张力极强的手法,用调色板、砌墙抹刀、木铲、十五公分的画笔等将颜料重色厚涂于画布之上。绘画二维空间的塑造及抽象绘画史上被强调的精神性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取而代之,他的作品在材质的作用下凸显出极具雕塑感的三维样式,画面上的空隙、断裂、留白、厚度、颜料形成一套自属的视觉系统。这种纪念碑般的物体感,使朱金石的绘画作品不仅成为一种空间的艺术,也成为一种观念的艺术。

相对于先有的空间性的绘画经验,朱金石对观念、行为和装置的探索始于旅居德国的80年代末。他主动消解已有的形式主义的经验,加入对社会问题的关注。1988他制定了一个“方阵”艺术项目,作品设置了一立方米的亚麻布在德国柏林,一立方米的宣纸在北京,通过展示、访问、参与、障碍四个部分来实现其中的对立与联系。1989年,他创作了作品《放逐》,一个自制的木筏上绑上许多中国出口的酱油,描述了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追逐。90年代的中国公共展览空间处在相对缺失的状态,这促使一批移居海外的艺术家将私人寓所开辟为实验性的展示空间,朱金石在北京甘家口的居所也成为当时艺术家们活跃的聚集地。

而让朱金石蜚声国际的,是他在装置中对宣纸、竹子等材料的令人惊异的使用。在诸如《无常》、《船》、《宣纸道》等作品中,纸张本身的物理特质和文化属性被消解,柔软的纸张被赋予建筑的体量,轻盈堆迭为繁复与坚韧。在敞开的空间内,艺术由私密转向为公众,作品与空间一起延展成为特殊的结构景观。

作为中国抽象和装置艺术最早的践行者,朱金石的创作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延展性,这种特质依旧持续地存在于他当下的创作之中。他的创作不受限于艺术媒介,不局限于时代,超越地理和东西方身份认同的差异,转而以宏观的视角,在当代全球文化背景下,勾画出一部个人的艺术演进史。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空间朱金石个展
第一空间 | 时间的船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空间朱金石个展
第二空间 | 拒绝河流




















摄影:泊霖
来源:TAIM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