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2 09:52
长征空间 | 陈界仁:中空之地
“陈界仁:中空之地”
2017.10.28 - 2018.2.4
长征空间,北京
“中空之地”是陈界仁在相隔7年后再度于长征空间举办的个展。在2010年的个展“帝国边界”中,陈界仁聚焦讨论“帝国”的各种规训与治理策略,以及对其从属区域不断进行重新编码的改造工程。本次个展的主题“中空之地”则是描述个体生命从既有规训框架逃逸出来的精神状态。
艺术家顺着此一母题所展开的概念线索,抽样呈现他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创作中的5组作品及一组新作。包括艺术家第一个影像作品《闪光》(1983或1984)和同期的行为艺术《机能丧失第三号》(1983)、影像装置《推移者》(2007-2008)、影像装置《无居所者、租屋者、房贷者的肖像》(2008)、“残响世界”系列作品(2014-2016)的相关文件,以及与展览同名的最新影像装置系列作品“中空之地”(2017)。作品沿着在台的冷战/戒严至新自由主义时期的社会背景展开,艺术家关注诸种个体由于其社会条件的限制而缺乏创造性思考的可能,又如何从解放的虚假许诺中脱身而出,并依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现实与个体条件,建构个体的言说位置与“自我解放”的方法。
其最新创作“中空之地”包括一件时长超过60分钟的单频道影像及一个机械动力装置。作品的核心提问讨论在资本与科技已彻底合流为金融/科技资本主义,并使得越来越多人沦为“全球监禁、在地流放”状况下的泛派遣工状态后,人是否还有其他的出路?而艺术是否还可能在这不断快速演化的新型态景观社会与新形态的生命政治中,提出“再质变”运动的可能?
对于这个不可能有简单答案的艰难议题,陈界仁并未将其思考及艺术实践投向不以地理和国家划分的“新第三世界论”,或是实验某种可能更公平的科技技术,并期盼藉此拆解已被金融/科技资本主义完全穿透的当代社会。对陈界仁而言,无论“新第三世界论”或从科技技术的内部,制造金融/科技资本主义内爆的实验,虽是当代的关键课题,但他更关注的是如他一样,只具备普通知识的“有负担的疲惫者”、“被剥夺闲暇时间的无法喘息者”、“在不断加速时代下的焦虑者”们,是否可能藉由重思如龙树(Nāgārjuna)所创的“中观学”内所具有的“多重辩证精神”,重建另种生命价值观。换言之,在金融/科技资本主义已越来越具有掌控、支配、改造我们的感知经验与生物密码等现状下,或许,通过对“空性”(śūnyatā)的再认识,我们可能在数据主义外,建立非人文主义式的另种生命价值观。
关于陈界仁的创作,就如台湾艺术理论家黄建宏所说:“陈界仁的艺术生产方式,避免了‘全然的作品化’”。亦即,尽管陈界仁主要以影像作为其创作载体,但其影像作品并非为了成为“自我完满化”的结晶体,而是从其生产方式到影片中连结各种碎片的“不完整”’叙事形式,再到通过影片打开各种讨论空间的后续发言行动等“蔓延与漫延”式的发展方法,构成了其可不断开展“多重辩证运动”的可能性。
其新作《中空之地》的内容虽改编自其家人与自身的生命经验,但从影像一开始的字幕,即已预告这将是另一次“蔓延与漫延”创作行动的开始。影像以片中的哥哥自杀获救后,所经历一段集合各种碎片的旅程为起点。在看似单一的影像运动方向中,实际上已包含了集合与分裂、交迭与四散扩延的各种可能性,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运动状态;换句话说,《中空之地》是另一次连结在金融/科技资本主义下的各种“暂时的幸存者们”,作为对如何重建另种生命价值观的讨论起点。这既关于如何重建人的存在意义,也关于如何将新景观社会与新的生命政治进行再度质变的行动方案。
*对陈界仁而言,《中论》全书是以不站在“空”或“有”的任何一边,以“中”来讨论何为空性的位置,并进行一连串的辩证。《中论》的辩证方式并不是基本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概念。这个“中”是动态的,因“缘”而定,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位置。
来源:长征空间
最新文章
正在加载...